党课: 把握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动向: 以"两个确保" 为重点推进乡 村全面振兴
上传时间:2025-05-02 手机端查看
资源大小:24.7KB    字体大小: 中小 中大 收藏本资源

党课: 把握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动向: 以"两个确保" 为重点推进乡 村全面振兴

  一、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 精干、 聚焦如何学深悟透包括中 央一号文件在内 的党和国家政策文件? 我认为要从文件导言入手。 这对我们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政策文件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 要认真对待导言中反复出现的重要表述。 很多文件导言中都会有一段类似的表述,比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 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 所指出的, “要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 反复出现的就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高度重视。 因此, 深入学习贯彻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先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具体到“三农” 工作, 就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 比如, 2022 年出版的《论“三农” 工作》,收入了 习近平总书记 2012 年 12 月 至 2022 年 4 月 期间关于“三农” 工作的重要文稿 61 篇。 另一方面, 要对照前期同类文件导言中的相同与不同, 两者并重。 1982 年, 党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 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之后到年又连续发布了 四个中央一号文件, 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指明了 方向。 进入 21 世纪, 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重回“三农” 工作。 2004 年到 2025 年, 党中央连续发布了 22 个中央一号文件。 因此, 对照以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导言部分, 要做到相同表述和不同表述并重。 相同表述是根基。 比如, “要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 这段表述就是相同的,是理解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根基。 而不同表述就是学习这一文件的重点。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特点, 一是精干, 也就是篇幅短了 , 从以往最多的 11000 多字缩减到现在的 7000 多字, 内容更加精干。 二是聚焦,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的是粮食安全问题, 内容占比 1/3。      总的来讲, 学习贯彻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 最重要的是学, 要学深悟透, 抓住重点。 而抓住重点, 就要抓住“两个确保”, 也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这一重点。      二、 坚定“两个确保” 信心, 直面问题在“两个确保” 中,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基础。 直白地讲, 要解决贫困问题, 首先是解决“吃饭” 问题, 然后才是解决就学、 就业、 就医、 居住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才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而要解决“吃饭” 问题, 就要做到粮食数量充足、 质量良好。      那么, 什么是粮食安全? 首先, 我们要了 解什么是粮食。      我国的“粮食” 口 径比世界上通行的“谷物” 更加宽泛。 所谓谷物, 就是禾本科植物的籽实, 包括小麦、 水稻、 玉米三大主粮, 以及高粱、 小米等杂粮。 而我国的粮食, 除了 谷物,还包括豆类和薯类, 比如大豆、 绿豆、 马铃薯、 山药等。 据统计, 我国粮食作物中, 谷物占 82%, 其他占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发展。1970年之后,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600斤左右,人们主要靠谷物, 也就是小麦、 水稻、 玉米、 高粱等, 来填饱肚子。 1980 年之后, 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农业生产、 农民生活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到 800 斤左右, 肉蛋奶被端上国人餐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提升, 2020 年以后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到 1000 斤左右, 粮食安全标准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 口 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我国现在的口 粮主要是稻谷和小麦, 长期以来的自给率都超过 95%,谷物不包括大豆, 自给率保持在 90%以上, 做到了 口 粮绝对安全, 谷物基本自 给。 可以说, 我们的口 粮供给是充裕的,是可以保证百分之百自给的。 但是, 粮食产量还面临一些缺口 , 主要是大豆, 需要通过进口 平衡国内粮食的供求。 我国进口 大豆, 一方面是满足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是满足畜禽养殖饲用豆粕需求。 2024 年, 我国粮食进口 总量亿吨, 大豆进口 量超 1 亿吨, 占比 6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这一行动不是说要多生产 1000 亿斤粮食,而是要我们具备这个生产能力。 之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藏粮于地战略。 这意味着, 我们的耕地要具备这个生产能力。      因此, 我们实施这一行动, 需要兼顾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以量的均衡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实现粮食产能稳定提升, 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树立大农业观、 大食物观, 农林牧渔并举,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 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 是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将食物来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 宜粮则粮、 宜经则经、 宜牧则牧、 宜渔则渔、 宜林则林。      另外, 藏粮于地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改造中低产田以及低效水面山林, 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按照到 2030 年建成 12 亿亩高标准农田的要求, 我们不妨匡算一下。 假设南方地区种两季, 一亩地年产 1500 斤, 那么 6亿亩高标准农田产能就是 9000 亿斤; 假设北方地区种一季,一亩地年产 1000 斤, 那么 6 亿亩高标准农田产能就是亿斤。 这些在现实中都不难达到。 比如, 一些南方地区一季就能亩产 1500 斤, 而有的北方地区亩产能达到 1700 斤以上。      因此, 我们建成 12亿亩高标准农田, 粮食产能就可达到亿斤以上, 这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现在,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较低, 退化严重。 比如, 有的地方对于带点坡度的农田, 应该把熟土翻出来堆到一边, 再把高处的生土垫到低处, 平整好, 然后把熟土覆盖到平整好的地面上。 但是, 有的地方为减少支出, 就把坡上边的熟土推到下边平整好了 事。 这样, 上边的生土层完全裸露出来,而下边的熟土层加厚, 土壤里面的微生物和养分逐渐流失,过几年就变成了 生土层, 导致土地退化, 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是对农田以外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我们生产食用油, 一方面需要进口 大量大豆, 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开发利用木本油料作物, 比如油茶。 它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 用油茶籽榨取的茶油为高品质食用油。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我国居民一年消费食用油约 10 公斤, 而当前茶油产量基本可以满足 1/3 的居民消费需求。 可以说, 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 能有效缓解粮油供需矛盾, 为切实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 要进一步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大力开发木本油料林, 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还有对草场的开发利用。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我们随处可见的敖包, 原是牧民用石头、 沙土或木块堆成的道路和边界的标志, 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 路神和祈祷家畜兴旺、草原丰收、 家人平安的象征。 实际上, 这反映了 过去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他们把草原上的石块捡起来堆在一起,这样草就长起来了 。 现在, 我们有的地方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引水渠, 引水灌溉,草就长得非常好, 像绿地毯一样。 在这方面, 我们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总的来说, 我们要践行大食物观, 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 进一步开发利用山水林湖草沙资源, 通过科技创新, 提高食物产量, 提升质量和多样性水平, 同时开辟新的获取食物的途径, 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 让老百姓从吃得饱, 到吃得好, 再到吃得健康。 在这方面, 我们还需要下大力气。      三是粮食和食物浪费现象还较为突出。 据《2023 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 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 22.7%,浪费问题不容忽视。 这不仅包括人们餐桌上的浪费, 也包括粮食生产、 收获后处理环节等的浪费。比如说, 2025 年春季,我到北方的一个村镇调研时发现, 当地村民把秋收后的玉米随意堆在路边、 房前, 甚至地里。 我跟当地的同志说, 你们这么保存玉米, 可便宜了 老鼠, 在改革开放前可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玉米已经变质了 , 不能给人吃, 也不能做饲料, 就这样浪费了 。 由此, 我们要增加粮食产量, 改善饮食结构, 杜绝粮食浪费,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三、“两个确保” 相互贯通的成功案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在全国推广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经验,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 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 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一举解决温饱问题。 发展几十年来,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 辉煌成就。 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 有的地方的农户 每人获得了 6、 7 亩耕地,这不仅不多, 而且碎片化现象较为普遍。 也就是说, 农户 获得的耕地并不集中在一起, 而且被分成若干块分布在村庄及四周, 造成农户的劳动时间严重浪费, 机械化作业十分困难,从而导致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 结果是当地经济上不去, 贫困人口 也相对较多。 同时,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 无力阻止农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 建设高标准农田, 改善生产条件主要依赖国家投入。 对这一问题, 我们国家高度关注, 各地方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 广东省叶屋村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广东省清远市叶屋村, 地处粤北丘陵地带,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截至 2009 年, 有 35 户 人家, 175 口 人; 有各类可耕作的土地资源(包括林地) 1350 多亩; 人均纯收入元左右, 曾是省级贫困区。 当时, 叶屋村平均每户 承包土地10.6亩, 为把肥力、 位置不同的土地搭配均匀, 分田到户 时也是采取细碎分割的方式, 导致每户农民要分散经营大约 11块土地。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 村民把劳动力投入细碎的土地越来越不划算, 很多人外出经商务工, 土地粗放经营乃至撂荒现象便越来越严重。      在这个贫穷的小村庄里, 也有比较富裕的农户 , 当时的村长(村民小组组长) 叶时通家就是其中之一。 叶时通致富的诀窍很简单: 在最初承包的三亩鱼塘边上开荒, 形成了 11亩集中连片的鱼塘, 靠养鱼、 养猪每年收入稳定在 10 万元以上。 叶时通由自己家想到全村, 认为叶屋村之所以这么穷,主要在于承包地分散拖累了 全村。 如果每户 都像自家一样土地连片, 成规模地集中搞好一两种产品, 哪怕是效益最低的种桑养蚕, 每亩地也能够收入 3000 元以上, 各家各户 就都能够富裕起来。      叶时通把这个想法先在村民理事会五个成员中提出来,得到一致赞同, 马上全村开会, 也得到一致赞同。 但在具体商量如何把七零八落的土地集中起来重新分配时, 遇到了 两个难题。 一个是水田旱地不同地块水利道路条件不一, 肥瘦差别很大, 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家的承包地集中到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上。 这就是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是人多地少户 与地多人少户存在矛盾。 因为承包地多年没有调整, 各户 按人平均的土地面积差别很大, 一些户 添人进口 要求按人增加承包地, 而另一些户人口 减少却不想减少承包地。 为此, 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民主讨论, 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其中最重要的共识: 一是决定重新收取承包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道建设; 二是组织发动群众自发开展土地置换整合, 实现一户 一地连片经营。由此, 叶屋村从年起就做到了 农户 承包地集中连片, 有效解决了 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问题, 实现了 适度规模经营, 一举甩掉了 省级贫困村帽子, 农民人均收入从 2009 年的 3000 多元提高到年的 2.5 万元, 跨入富裕村行列。 如今的叶屋村, 每家每户都住上了 楼房, 有了 小车。 这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二) 内蒙古官牛犋南社探索“统种共富” 新模式官牛犋南社, 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侯家营子村的一个自然村, 位于黄河沿岸, 土地平整、 肥沃。 但之前也同叶屋村一样, 出现了 土地分割细碎, 一些土地被撂荒, 粗放经营的问题。 直到 2005 年, 达拉特旗引进企业流转土地, 发展农业大规模经营, 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要求企业必须雇用本地人当农机手从事农事作业。 这样, 7 名官牛犋南社的年轻人就被企业雇用, 并掌握了 机械化作业全部流程和作业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认识到, 本村土地流转给企业, 利润让企业赚走了 。 所以, 当 2012 年土地流转到期后, 他们申请承包这多亩土地, 并提高了 给集体的租金。 结果, 他们每人每年纯收入都在 20 万元以上。      土地承包给这几个人之后, 村内的贫富差距拉大, 使得部分村民的心理失衡。 于是, 官牛犋南社的干部群众经过反复讨论, 决定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也就是各户按照承包的土地面积折股, 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 同时, 合作社成立农机作业队, 由农机手承担全部农事作业。 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由合作社(组集体) 承担, 农产品销售收入归集体所有, 扣除成本后的利润归组集体, 提留集体积累后, 按各户所占股份进行分配。 后来, 旗政府将官牛犋南社这一做法提炼总结为“统种共富” 模式。      据官牛犋南社社长高勇介绍, 该社目 前在土地收益分配方面, 按照 1:2:7 的比例进行, 即合作社提留 10%, 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提留 20%以下管理费, 用于专业人员工资或补助; 剩余 70%以上用于社员二次分红。 2022 年, 官牛犋南社拿出 500 余万元给社员分红, 全社 281 人, 每人分得 1.8 万元, 仅这一项就超过了 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目 前, 当地政府也推出了 一系列政策, 鼓励更多的村子进行土地合作化经营。      (三) 江苏省圩丰镇蹚出富民兴村新路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是深入推进乡 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 圩丰镇蹚出了 一条“向土地要产出、 以规模增效益” 的富民兴村道路。 圩丰镇党委书记张建国从多年农村工作中总结发现, 村内大户 通过土地流转, 实现了 高收益, 但并不把这些收益用于农村发展, 而是拿到城里消费。 那么, 要是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并获得收益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这不是更好吗? 有了 这个想法之后,张建国在芦场村等进行试点。      年, 芦场村把土地整体转包村集体, 对不愿流转的农户, 通过置换将零散的土地集中到指定区域, 将村民分散闲置的土地转包村集体, 最终规模整合土地 2000 亩, 使得分散闲置的土地“小田变大田”, 形成 5%到 10%的“面积溢出”, 集中连片的土地通过交易平台公开对外发包后, 又形成每亩至少 50 元的“价格溢出”。 仅此一项, 芦场村每年增加纯收入 6.5 万元以上。 2021 年, 为了 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芦场村将整合而来的部分土地用于自主经营稻麦轮作项目 , 注册成立村农业公司, 入股镇公司并由镇总公司统一管理。2023年, 芦场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 500万元、净收入超 100 万元。 村集体有了 钱, 不仅让当地脱了 贫, 而且还推动了 宜居宜业和美乡 村建设。      四、 做好“两个确保”, 要深化农村改革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两个关键词, 就是农村改革和乡 村全面振兴。 那么, 如何深化农村改革? 具体来说, 农村基层组织如何改善土地细碎化、 改造中低产田、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对此, 我们可以从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找到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改革是乡 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 遇河架桥, 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 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 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 也就是说,我们要深化农村改革, 首先就要解放思想, 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怎么理解? 我认为, 一方面, 如果没有解放思想,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我们就不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主要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那么, 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这一重要论述呢? 第一, 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 激发乡 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 前面讲到的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高收益的三个案例, 其实各地都有相关的探索, 也有了 自己的典型经验。 那么, 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探索和经验, 怎样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首先,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鼓励探索、 大胆实践, 敢想敢干、 敢闯敢试, 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其次, 要特别重视在没有国家扶持的条件下,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 总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带领村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典型经验。 最后, 要坚决反对乡 村振兴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我认为, 形式主义源于官僚主义。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会干事创业, 但又想要政绩, 那就会搞形式主义、 政绩工程。 如何解决? 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李强总理曾表示: 我长期在地方工作, 有一个很深的感受,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 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我们一定会推动各级干部多到基层去调查研究, 问计于民、 问需于民, 向群众学习, 拜群众为师, 帮助基层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们前面案例中讲到的基层干部都是真真正正这么落实的。      第二, 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在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中央和地方要立足中长期发展,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比如, 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那么就这个问题而言, 在中央层面是不是进一步加大投入、 加大多少投入就可以了 ? 这个需要我们思考。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优化建设内容, 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 实施机制, 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 这里,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 实施机制。 当前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就是由谁承建、 钱由谁挣的问题。 据统计, 95%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都是由搞城市建筑的公司来承建。 这样好不好呢? 前几年, 我到山西省大宁县调研,发现他们那边的农业农村项目 是由当 地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工程队(公司) 来承建的, 项目 工程质量良好, 老百姓反馈也不错。 那么, 这一做法是否适合推广, 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总之, 各级党委、 政府要敢于直面问题, 大胆创新。      第三, 反对食物浪费。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扎实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 浪费行动,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当前,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征收消费税。 根据国内外形势, 我认为, 我们可以在一些农产品的生产、 储存、 消费环节以及农产品的种类上征收消费税。 因为征收消费税, 可以有效抑制食物浪费。 比如, 近年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约28 千克/年, 其中 63%被作为家庭烹饪用油和餐饮业用油被居民直接吃掉, 人均消费 18 千克/年左右, 人均吃油 48 克/日, 远超膳食指南推荐的每人 25 克~30 克/日。 所以控制吃油、 节约用油, 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 我们可不可以对食用油的超量食用部分征收消费税, 这样不仅抑制浪费, 还能扩大税源,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 一举两得。      最后, 我用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内容: “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农村地区更加繁荣、 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 标扎实迈进。”   

本资源全部内容已完整展示,资源仅供学习,请勿照抄照搬!
下载资源
本站所有资源免费阅读、免费浏览!下载为网站的增值功能,仅向会员开放,开通会员可享受更多权益!
【预览海报,原始海报请在下方下载!】
三种分享方式:
1、点击右侧按钮下载海报图片 下载
2、点击右侧按钮复制分享链接 复制
3、点击右侧按钮下载纯二维码 下载
巧搜文库提示:
如需查看/下载完整内容,请点击开通会员权益!
温馨提示:VIP会员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关闭